2018年5月15日,是联合国第25个“国际家庭日”,首届世界家风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从家出发,拥抱世界”,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天下一家”理念,弘扬现代家风,促进社会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增添正能量。
提起家风,不少人觉得这早已是个“老掉牙”的过时词汇。在如今这个彰显个性、注重“野蛮生长”的新兴时代,大家似乎都不大愿意遵照着“老一套”的教育方式来要求自己,而是在寻求“西化”、“自由”的道路上不断摸索踌躇着。但事实上,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正是因为几千年来对家风建设的重视与引导,中国才得以被全世界认为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国。著名学者教授于丹就在世界家风大会上发出感慨:“现今的社会乱象多是源于家族解体,以及核心家庭建设的缺失所导致。”所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重提家风,留住德行。
重提家风,我们务必得先明白何为家风。
一为修身。小到公交车上给老人小孩让座的一个善举,大到奋不顾身扑进火海舍己救人的英雄伟绩……无一不是彰显着家庭教育的发光点,展现着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富足。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正是每一位成员的正直向善氤氲了一个家庭的成长氛围,守住了传统美德的根,家风才得以在这之中应运而生。正所谓,不“修身”怎能“齐家”,又何谈“平天下”呢?往近一点,就拿我自己的“小家”来说,从小爸妈就教导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也时刻将“修身束己”贯穿到我的整个成长过程之中。很多次,在面临为人处世的矛盾与困惑时,他们会循循善诱让我从自身查找问题,并勇敢面对自己去找寻解决的最佳方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是我们这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始终奉行的“家风”教育。
二为立德。《曾国藩家书》一直是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他曾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时至今日,这种重“德”的教育依然值得我们推崇。然而现代社会,有不少家庭深陷“重才不重德”的泥沼,酿造了种种高材生无法融入社会的悲剧。记得在我初进大学之时,父亲就告诫我,做一个快乐的人,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更多的让身边的人快乐。他们从未要求我选择哪个更赚钱更容易找工作的专业,也未要求我去结交多少利益相关的朋友,他们只说,“享受你在大学的欢乐时光,真诚待人,真实待己,感受到你最想感受的就够了。”时至今日我才了解到父母那番话的含义,只有德在心中才能知足常乐、推己及人,真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些似乎从来都和金钱、权力无关,只和德行有关。
三为传承。时代变迁,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笃实诚信、修己慎独、忠厚传家等传统美德,早已融于中国人的血液与灵魂中,这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家风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不仅仅是优秀文化的延续,更是现代精神文明的延伸,只有从家出发,触及到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内心深处,才能真正让“家风”立起来,刻下时代和社会的新烙印。其实说起传统文化,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我的爷爷。他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曾通过自学《四书》《五经》,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出过一本描绘古代兴衰录的书籍,通篇用文言句式讲述了他心中的历史故事。同时,他还热爱书法,在我小的时候就常常利用闲暇时间教我写毛笔字,还会认真用红笔圈改,到如今他在灯下批阅的背影时不时还会浮现在我脑海里。即使在不懂事的年龄,我也能深刻感受到他早已将文化的传承与讲述作为了他的时代使命,那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执着与追求。
“家风是家庭成员都深受影响并普遍表现的一种共同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家教是一种伦理认同,也是一种规则认同。”我很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家风浓郁的家庭里,虽然不曾有过多少成文规定或是明文家训,但每个普通又平凡的小道理都倾注了这个家的特有文化。如今时代更迭,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很多家庭走的太快几乎都忘了“家风”的意义。这也正是我们这一辈人需要继续坚守的,决不能让家风只是“一阵风”,吹过就散,而是要风过留声、雁过留痕,让更多人在这个规则认同里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